今日实时汇率

1 美元(USD)=

7.3019 人民币(CNY)

反向汇率:1 CNY = 0.1370 USD   更新时间:2024-12-25 08:02:31

初中生物合集百度网盘下载链接:/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 提取码:1234简介:初中生物优质资料下载,适合各阶段老师教学,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九年级下册历史详细要记 (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九下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P1-11)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P2-6)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参与者:工人、革命士兵。 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性质: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推翻临时政府。结果: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俄国的诞生。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第二课、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7-11)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②列宁的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新在运用商品经济,多种经济来发展经济。③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④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最早是乌、俄、白、外高加索—后增加到15个)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①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P14-29)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P14-19)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1)巴黎和会(19191-6):参会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识图P14三巨头)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识图P15签署《凡尔赛和约》和右图)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华盛顿会议:1919-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第4课、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P20-23)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1929——1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2、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给与补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⑤罗斯福新政主要新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特点)第5 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P25-29)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1)背景:①2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②纳粹党所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2)建立过程: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措施: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大肆迫害犹太人。2、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①时间:1922年,②标志: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③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3、日本法西斯的建立:(1)主力:军部。(2)226兵变:①时间: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③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4、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②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③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9)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吞并的第一个国家是奥地利(二战前)1、英、法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英、法等西方大国对德、日、意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2、绥靖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3、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美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4、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二战的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美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0年德军占领法国的西欧和北欧国家。其推行绥靖政策自食其果。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9416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败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使得军地一次失败。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②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③影响: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6、雅尔塔会议及其影响:①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内容:A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B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C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对日作战。②影响: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7、二战的转折点:1942年-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8、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盟军组织了诺曼底登陆战,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了两面被夹击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9、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0、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③此外,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2)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11、二战的影响:(1)消极影响: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2)积极影响:①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②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1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一、美国经济的发展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2、70-80年代的危机与调整: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负债国。3、新经济的出现:①原因: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②、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二、欧洲的联合1、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给予了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2、欧洲的联合:①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国家建立了欧共体。②欧盟的成立: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成立后,老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使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3、日本的崛起①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a、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b、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c、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d、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②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4、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①相同原因:美国的扶持或援助;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②对中国的借鉴:要积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一、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苏联***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影响: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解体时间:1991年底。(1922——1991年)苏联解体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二、东欧剧变1、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也发生了改变。2、东欧剧变的原因: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3、东欧剧变给我们的启示:①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政策;②要成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1、印巴分治: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2、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1、埃及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2、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3、纳米比亚独立及其意义:1990年,纳米比亚赢得了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三、拉美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发革命(***卡斯特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巴拿马人民赢得收回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四、中东问题1、中东战争的爆发: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之后,随着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历史上称为中东战争,中东问题由此产生。2、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中东局势的长期动荡,是由于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的介入,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问题)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2、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5、美苏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3、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三、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了一个整体。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活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3、影响:①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一、第三次科技革命1、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2、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3、特点:①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4、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5、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我国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赞同8| 评论(1)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②列宁的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④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乌、俄、白、外高加索—15个)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2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2、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给与补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4、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背景:①2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②纳粹党所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建立过程: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措施: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大肆迫害犹太人。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①时间:1922年,②标志: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③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日本法西斯的建立:一主力:军部。二226兵变:①时间: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③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5、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③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1、英、法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他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2、绥靖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美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4、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美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②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③影响: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6、雅尔塔会议及其影响: ①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②影响: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7、二战的转折点:1942年-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 8、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盟军组织了诺曼底登陆战,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了两面被夹击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 9、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0、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③此外,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2)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1、二战的影响: (1)消极影响: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积极影响:①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②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1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70-80年代的危机与调整: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负债国。 3、新经济的出现:①原因: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②、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给予了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2、欧洲的联合: ①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国家建立了欧共体。 ②欧盟的成立: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成立后,老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使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日本的崛起 ①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a、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b、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c、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d、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②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4、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①相同原因:美国的扶持或援助;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②对中国的借鉴:要积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一、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 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苏联***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影响: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解体时间:1991年底。(1922——1991年)苏联解体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二、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2、东欧剧变的原因: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3、东欧剧变给我们的启示:①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政策;②要成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巴分治: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 2、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 2、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 3、纳米比亚独立及其意义:1990年,纳米比亚赢得了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三、拉美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发革命(***卡斯特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巴拿马人民赢得收回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四、中东问题 1、中东战争的爆发: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之后,随着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历史上称为中东战争,中东问题由此产生。 2、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中东局势的长期动荡,是由于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的介入,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问题)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2、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5、美苏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 三、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了一个整体。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活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3、影响:①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2、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3、特点:①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4、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5、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我国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发与胜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3、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苏俄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爆发,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诞生。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①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②列宁的探索: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效果: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④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乌、俄、白、外高加索—15个)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①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3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一方面,它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国防实力也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础。因此,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苏联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及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巴黎和会: ①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②《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③和会的性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从《凡尔赛和约》关于殖民地问题的规定最能体现出来。 ④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体系的确立:1919年~1920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同德国、奥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及其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华盛顿会议: ①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②《九国公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③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4、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持久?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由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加剧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此外,战胜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与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二、经济大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2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2、危机的影响:①广大人民深受其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农业方面让农民缩减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给与补贴、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等。④影响: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4、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背景:①2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势力壮大。②纳粹党所进行的欺骗性宣传活动,赢得了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③统治阶级和大垄断资本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建立过程: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统、总理大权一身,自称国家元首(德国法西斯化的标志和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的标标志)。措施:①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和迫害***和进步人士。②解散工会和其它一切政党。加强思想控制,③焚毁大量书籍。大肆迫害犹太人。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①时间:1922年,②标志: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③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日本法西斯的建立:一主力:军部。二226兵变:①时间: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③影响: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标志着世界大战在亚洲策源地的形成。5、美德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响:①不同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摆脱了危机,保留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摆脱危机。 ②原因: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有民主传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承受力强,可用改革的办法来摆脱危机,德国是一战战败国,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急于用侵略扩张这种极端办法来摆脱危机。罗斯福和希特勒个人的作用。 ③影响:美国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保留了民主制度,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德国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了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和主要发动者,给自身和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1、英、法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他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 2、绥靖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美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4、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美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 ②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③影响: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6、雅尔塔会议及其影响: ①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 ②影响: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7、二战的转折点:1942年-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 8、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盟军组织了诺曼底登陆战,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了两面被夹击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 9、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0、二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加速了战争的爆发。③此外,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2)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1、二战的影响: (1)消极影响: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积极影响:①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②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1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一、美国经济的发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2、70-80年代的危机与调整: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负债国。 3、新经济的出现:①原因: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同时,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②、主要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国给予了西欧国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积极采用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2、欧洲的联合: ①西欧国家建立欧共体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振兴经济,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国家建立了欧共体。 ②欧盟的成立: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成立后,老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使欧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3、日本的崛起 ①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a、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b、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扶持日本;c、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质,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d、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②日本崛起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4、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借鉴: ①相同原因:美国的扶持或援助;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②对中国的借鉴:要积极对外开放,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一、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来矛盾日益突出。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 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结果: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苏联***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了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影响: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叶利钦控制全局。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解体时间:1991年底。(1922——1991年)苏联解体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戈尔巴乔夫所实行的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二、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风云突变。在一年之内,执政四十多年的各国***纷纷丧失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2、东欧剧变的原因:①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②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③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3、东欧剧变给我们的启示:①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政策;②要成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党的领导地位;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印巴分治: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 2、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 2、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历史上称这一年为非洲独立年。 3、纳米比亚独立及其意义:1990年,纳米比亚赢得了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三、拉美人民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发革命(***卡斯特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巴拿马人民赢得收回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四、中东问题 1、中东战争的爆发: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二战后,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之后,随着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历史上称为中东战争,中东问题由此产生。 2、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中东局势的长期动荡,是由于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的介入,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问题)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 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2、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②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5、美苏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当今世界影响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②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和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到世界和平。 三、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了一个整体。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活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3、影响:①使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进一步加大。 4、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八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2、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3、特点:①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4、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②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5、启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我国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近代化(近代社会):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自由化、民主化,构建资产阶级的人文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逐步接受近代文明☆资本主义制度: 生产力:大机器生产优越性(进步性)生产关系:雇佣关系思想意识:要求摧毁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体现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发展的要求 局限性:贫富不均☆资产阶级能统治世界的原因:生产工具先进,交通便利,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必然战胜落后的生产方式☆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工业革命、殖民掠夺☆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 确立资本阶级统治(英国、法国)2、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3、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组度废除旧制度(俄国、日本)4、通过对外发动王朝战争(德国、意大利)☆四大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思想解放运动时间 性质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文艺复兴运动 14——17世纪 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人文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 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启蒙运动 17——18世纪 资产阶级领导的、弘扬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识形态,把人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理性主义 洛克、霍布斯、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自由主义思想 19世纪 略 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边沁、孔德、杜威社会主义思想 19世纪 略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复兴运动1、中古世纪,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封建统治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性,阻碍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引起广泛的不满背景 2、14世纪前后,处于欧洲贸易最繁荣区域——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兴起许多城市国家,开始产生新兴资产阶级,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提倡“人文主义”3、印刷术的推广与普及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含义:14——17世纪,许多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表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的思想文化运动发源地: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影响范围:几乎西欧所有国家影响:打破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思想的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推动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起推动作用,是近代以后欧洲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根源 国籍 称谓 作品 意义但丁 意大利 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 《神曲》 《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达•芬奇 意大利 艺术家(画家)、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莎士比亚 英国 文学家(戏剧家) “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使英语文学创作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蒙娜丽莎》: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给人以无限丰富的联想,以和悦的眼神、发自内心的微笑表现人性的光辉,达•芬奇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赋予笔下人物真实的个性与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位市民妇女的温柔与典雅,鼓励人们去大胆追求不受宗教璀璨的世俗生活,完全摆脱宗教题材的束缚☆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不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进行反封建、反教会、反神学斗争,为资产阶级服务☆16——18世纪的四次巨变: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 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背景 自然科学取得长足的进步 封建君主制依然存在,人们群众的利益仍然不断遭到侵犯和剥夺 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不满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斗争,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摧毁封建制度含义:17——18世纪,许多思想家的理论启迪人们的思想的时代是“理性时代”,提倡的思想是“理性主义” 天赋人权:每个人生而自由、平等卢梭 “人民主权说”:人的权利是自然赋予、不可剥夺的天然权利代表人物 “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代表资产阶级激进派(小资产阶级),提出“三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立”学说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教会,抨击天主教教会的罪恶行径,指出教皇实力建立在“成见与无知”的基础上意义:“性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理论依据☆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相同点: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文艺复兴运动的矛头指向是欧洲宗教神学,启蒙运动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新航线开辟 根本原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手段,追逐金钱的梦想和日益膨胀的发财欲望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物质动力原因 条件:欧洲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地球的了解,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地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东西方陆路贸易的通道;间接原因:《马可•波罗游记》的盛行,使欧洲人认为东方非常富有,有利可图目的:开辟市场,掠夺财富时间:15世纪——17世纪代表人物: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含义:15世纪——17世纪,欧洲各国在进行的海外探险、考察、寻找黄金和侵略扩张活动性质:殖民扩张活动1、锤炼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坚强乐观的精神,开阔眼界对欧洲 2、欧洲市场扩大,欧洲贸易中心变化,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欧洲各国加入殖民行列,西欧殖民者从殖民地大肆掠夺财富,欧洲各国迅速发展起来,形成新兴资产阶级,加速欧影响 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海外市场和原始积累 积极作用:是继郑和远航之后人类航海史上的又一壮举,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扩展人类的活对世界 动空间和范围,连接欧洲与非洲、亚洲、美洲的航路,打破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产生了 消极作用:使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长期陷入落后和贫困之中时间 资助国 航向 航线 意义(地位)迪亚士 1487 葡萄牙 向东 葡萄牙→非洲西海岸→好望角→印度洋 穿越大西洋,发现好望角,开辟欧洲至印度的海上航线哥伦布 1492 西班牙 向西 西班牙→大西洋→美洲 略达•伽马 1497 葡萄牙 向东 葡萄牙→非洲西海岸→好望角→印度洋→印度西海岸 实现欧州人从非洲沿岸到达东方的夙愿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 向西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旅行☆西班牙、葡萄牙多次开辟新航线的原因: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大西洋沿岸;国力较小,无力争夺欧洲大陆;造船和航海技术较好☆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目的: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寻找黄金过程:哥伦布每到一个地方就宣布是西班牙王室的领地,现墨西哥到阿根廷的广大中、南美洲地区,除巴西以外都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体现新航路开辟具有殖民主义色彩),但既没有找到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线,也没有圆黄金梦,临死前仍误认为到达了亚洲的印度,因而美洲的土著居民被称为“印第安人”,加勒比海上的岛屿被称为“西印度群岛”个人才能和信念,自学获得地理学、天文学、航海学等专业知识,并坚信地球是圆的成功的原因 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见“新航路开辟”“原因”☆麦哲伦:进步性:是伟大的航海家,1519——1522进行环球航行,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地圆说,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局限性:是殖民强盗,新航路的开辟具有殖民主义色彩,拉开长期血腥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序幕☆新航路开辟后,印第安人遭到殖民主义者的野蛮掠夺和种族灭绝,处境极其悲惨☆进行新航路开辟的国家的早期殖民活动的区域与所开辟的新航路基本一致,如西班牙主要在美洲,葡萄牙主要在非洲、亚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间:16——18世纪特点:暴力形式(武装斗争、人民起义)、法律形式(利用立法手段)举例: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共同点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异同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结果:取得胜利,改变社会性质,确立资产阶级政权不同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的发展 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间 1640——1688 1775——1783 1789——1794性质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的资产阶级革命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领导阶级 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美国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 资产阶级结果 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成为总统制的联邦国家 法国成为共和制国家颁布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影响 对英国:确立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对欧洲:迅速波及其他欧洲国家,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打击、削弱欧洲封建势力,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 1、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以小胜大、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杰出战例;2、打碎英国殖民统治的桎梏,实现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独立,大大解放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开辟道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3、独立战争所体现的资产阶级的进步的政治精神,对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带来深刻的影响,促进法国大革命爆发,有力地推动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 进步性:彻底摧毁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局限性:所争取的民主权利只为少数人所享有,所有人的民主、平等与自由仍是写在旗帜上的理想和目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文献:《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民法典(《拿破仑法典》)时间 1689 177674 1791 1804人物 —— 托马斯•杰斐逊 —— 拿破仑颁布机构 议会(国会) 第二次大陆会议 制宪会议 ——内容 严格规定国王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务的权力;确定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公民应有的权利 1、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2、人民主权说:人民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利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3、宣布独立: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并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国国王的一切隶属关系,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1、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2、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第一次确认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基本原则,并吸收大革命以来的各种社会立法和理论上的成果影响 确立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保留统而不治的君主、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为限制王权提供宪法保障,法律取得至高地位,使人治走向法治 书面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对美国建国以后的国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它所体现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进步性:1、“自由、民主、平等”原则成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的一面旗帜,在反封建战争中起巨大的号召作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2、开启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提出尊重、维护人权的思想局限性:只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规范,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封建势力,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限制王权(国王的权力),保证国会的权力◇《人权宣言》的核心内容: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直接原因(导火线):1638苏格兰人民起义特点:剥夺王权、保留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盟,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和不彻底性对战双方: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和以国会为代表的新贵族 开始的标志:1640新议会(国会)的召开封建势力和新贵族先后爆发两次内战过程 1649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英国进入共和时代1653克伦威尔任“护国公”,成为统治英国的独裁者 1660军官蒙克把查理二世接回,查理二世被迎立为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结束的标志:1688“光荣革命”(“宫廷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的复辟王朝,威廉和玛丽到英国执政☆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后来破坏资产阶级共和制☆英国人把宗教信仰看的很重要的原因: 人的宗教信仰反映他的政治态度,比如天主教教徒支持王权是保守的,新教徒主张推翻王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典故“风能进,雨能紧,国王不能进”的含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有权拒绝国王,但无权拒绝贫困”的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产生贫富不均的制度☆英国实行民主政治、但不取消国王的原因: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逐渐壮大 2、政治前提:1688“光荣革命” 3、历史传统:1415《自由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有限王权”的基本原则,成为立宪的政治基础 4、理论依据:17世纪启蒙思想☆当今英国国王统而不治,首相领导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力美国独立战争17——18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13个殖民地,形成现代美国的基础,从事罪恶的“三角贸易”背景 北美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形成市场,形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1756——1763英国与法国为争夺在北美的殖民统治权展开“七年战争”,英国战胜法国 英国因长期战争财政困难,向北美各个殖民地增加税收,实行高压政策,阻碍北美发展,矛盾尖锐直接原因(导火线):1773波士顿倾茶事件对战双方: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统治者开始的标志:1775419来克星顿的枪声177674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决定组织大陆军,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过程 初期:美军受挫,英国军队的实力远远超过大陆军转折点:177710萨拉托加大捷:美军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鼓舞士气,坚定信心178110约克镇战役:英军司令康华利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军事对抗阶段结束 结束的标志:1783美英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是一场正义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得道多助胜利的原因 全体北美人民在华盛顿的正确领导下英勇作战,不屈不挠(根本原因)广泛的国际援助(法国、荷兰)☆华盛顿:第二届大陆会议上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177710带领美军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178110英军司令康华利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制定1787年宪法,1789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796在做了两届总统后主动放弃了继续当选美国总统的权利,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开创民主政治的先河,是美国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是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法国大革命政治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封建等级制度下阶级矛盾激化原因 经济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宫廷腐败与财政危机思想原因:启蒙思想的传播直接原因:三级会议的召开 开始的标志:1789714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攻占巴士底狱代表阶级 上台时间 被推翻时间 措施斐扬派 大资产阶级 1789 1792 颁布《人权宣言》吉伦特派 工商业资产阶级 1792 1793 1792922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处死国王路易十六雅各宾派 小资产阶级利益 1793 1794727 革命被推向高潮,实行“革命恐怖政策” 过程 结束的标志:1794727“热月政变”,结束雅各宾派的统治☆法国封建等级制度:天主教教士←贵族←平民(城市资产阶级、农民、平民和市民)☆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功绩: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推动法国大革命不断走向高潮的主要力量是人民群众☆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资产阶级军事专政):1804拿破仑建立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9建立☆拿破仑时代:1799119雾月政变——1815618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前期成功的原因:个人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干,适合法国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后期失败的原因:对外战争威胁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侵犯他国人民的利益,遭到各国的联合抵抗,同时连年的征战造成法国的经济困难评价:是法国大革命时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军事独裁者。1799年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后采取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颁布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程,为培养人才、鼓励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做出贡献。但拿破仑也有局限性,他的对外战争功过参半,早期战争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具有正义性;但后期战争侵犯多国主权,损害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导致人民反抗,最终帝国覆亡☆雾月政变:1799119,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国家政权,政变后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对内政策:颁布法典:措施:巩固政权,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铁腕统治,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02拿破仑通过修改宪法使自己成为终身第一执政事件 18045拿破仑再次修改宪法,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12拿破仑成为资产阶级皇帝,开始统治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1810拿破仑制定颁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对外政策:发动战争:具有复杂性:性质 前期:具有反侵略、反干涉性质的民族战争,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后期:带有浓厚的霸权主义色彩、具有侵略性的战争 180512奥斯特里茨战争 1810奥地利公主路易斯嫁给拿破仑,拿破仑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帝国的铁蹄踏遍除俄国外的整个欧洲事件 1812拿破仑率军进攻俄国,以失败告终 1813莱比锡战役:法国军队在德国被第六次反法联盟的军队打败 1815618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在比利时滑铁卢被反法联盟的军队打败,从此退出法国政治舞台影响: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用刺刀加速了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过程,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使法国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过暴力推广到所征服的欧洲国家,战胜欧洲干涉力量,争取欧洲霸权☆拿破仑登上政治舞台的决定性因素:资产阶级期望稳固的统治维护自己的利益☆《民法典》说明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皇帝,没有破坏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拿破仑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华盛顿与拿破仑的共同点: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在人类社会由法治向人治转变过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