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实时汇率
1 美元(USD)=
7.2944 人民币(CNY)
反向汇率:1 CNY = 0.1371 USD
更新时间:2024-12-23 08:02:32
儿童教育
股票:一、新东方在线新东方在线是国内知名的在线教育平台,提供儿童教育相关的
股票投资。其业务涵盖英语学习、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其中儿童教育内容丰富,包括英语学习、编程、艺术等课程。二、好未来好未来是一家专注于教育科技的
公司,其
股票涵盖了儿童教育的多个领域。
公司业务涉及在线教育、智能辅导、海外留学等,尤其在儿童教育数字化内容方面表现突出。三、尚德机构尚德机构是另一家在儿童教育领域有所建树的在线教育
公司。除了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尚德机构还致力于教育技术的研发,将技术与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推动儿童教育的创新。四、盛世骄阳盛世骄阳是一家涉及儿童数字化教育内容的企业,提供各类儿童教育产品与服务。随着数字化教育的发展,盛世骄阳在儿童教育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以上几家
公司都是在儿童教育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
股票。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加深,这些儿童教育
股票都有较大的投资潜力。但请注意,股票市场存在风险,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需谨慎分析。VC炒股是一种什么体验中概股的投资价值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当中概股存在退市风险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中概股没有投资价值。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对于很多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中概股来说,中概股普遍会受到退市风险的影响,这也导致很多中概股的市值一跌再跌。特别是对于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很多中概股的跌幅已经达到了90%以上,部分中概股的市值甚至已经低于了自己的发行价,很多投资人也不看好中概股的后市行情。中概股被列入到了预摘牌名单。首先需要强调一下,这5家中概股的企业并不是列入到了确定摘牌名单,而是列入到了预摘牌名单。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异,但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对于这些中概股企业来讲,如果中概股企业在连续三年不能提供相应的
公司信息,中概股企业将会从美股自动退市,这也是导致很多中概股的
股价暴跌的主要原因。中概股的投资价值是一个伪命题。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很多中概股企业本身没有任何基本面问题,不少中概股企业甚至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之所以中概股会今天暴跌,主要是因为投资人没有办法确定中概股是否能够抵御相应的市场波动,更没有办法确定中概股一直在资本市场存在。我个人不建议盲目投资中概股。以我个人来看,中概股的很多股票确实没有问题,但我们需要用审慎的态度来看待中概股的投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数据安全要求比较高的中概股企业来说,很多中概股企业可能会选择从美股主动退市,同时也会寻求其他的上市途径。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我们盲目选择投资美股的中概股,投资人可能会出现重大亏损。五家中概股被转入“确定摘牌名单”,会对其他中概股公司带来怎样的影响?广义的 “中国概念股”,既包括中国境内资本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股份,也包括香港资本控制的主要业务和资产都在中国境内的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公司股份。狭义的 “中国概念股” 仅指后者,随着香港回归中国,“中国概念股” 又演化为 “大陆概念股” 或 “内地概念股”。“中国概念股” 包括红筹实力股、红筹买壳股、H股和在境内投资比例较大的香港本地公司发行的股票。中国概念股是90年代以来在香港证券市场上产生的与中国境内投资相关的股份概念。概念股是指具有某种特别内涵的股票,而这一内涵通常会被当作一种选股和炒作题材,成为股市的热点。其有具体的名称,事物,题材等,例如金融股,地产股,资产重组股,券商股,奥运题材股,保险股,期货概念等都称之为概念股。简单来说概念股就是对股票所在的行业经营业绩增长的提前炒作。扩展资料:中概股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经营实体一般会是在中国内地,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投资者去投资,好处是投资者对于业务模式以及产品比较熟悉,比如新浪、分众,投资者可以直接接触产品与服务,有切身体会。对于经营业绩的变化,可能比美国投资者更有业绩体会,比如美国投资人很少会去用新浪微博。某个网站第一时间出现负面新闻,国内投资者反应应该会比较快。但是,对于财报,国内散户投资者要去阅读那么多英文的财务资料、SEC表格,想必是有一定难度的。-中国概念股哪位高手推荐几只最近可以吃进的中低价股这会导致很多中概股公司的
股价继续下跌,同时也会让投资人失去对中概股的投资信心。对于中概股的公司来说,因为很多中概股公司没有办法满足基本的信息提交要求,这也导致中概股公司面临全面退市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管投资人是否看好中概股的业务发展,中概股公司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在美股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很多中概股的
股价甚至已经跌回到了发行价以前。5家中概股企业被列为了“确定摘牌名单”。在很多中概股企业被列为“预摘牌名单”之后,又有5家中概股企业被列为了“确定摘牌名单”,这也意味着中概股企业从美股全面退市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定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行为会进一步导致中概股企业的市值严重缩水,中概股企业也不得不面临重新在其他地方上市的境遇。这会导致其他中概股公司的
股价继续下跌。虽然很多中概股公司的
股价已经跌去了90%以上,但在这个消息出来以后,大多数中概股公司的股价依然继续下跌。对于那些曾经投资过中概股的人来说,很多人的亏损程度已经达到了50%以上,有些人甚至因为投资中概股而血本无归,很多人也失去了对投资中概股的基本信心。这也会导致很多中概股相继从美股退市。除了在港股上市的中概股之外,几乎所有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都有可能会直接退市,有些中概股也会选择考虑在A股上市。不管是何种情况,中概股在美股的投资意义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即便中概股的公司基本面没有问题,很多投资人也不敢随意抄底中概股,同时也非常担心中概股的投资风险问题。9天跌去一个茅台,美国对中概股的全面围剿开始了吗?给你推荐一个,600868 梅雁水电大盘在本周表现跌宕起伏,但是盘中带领指数上涨的板块依旧是电力、钢铁、汽车、金融、煤炭、航空等这些景气行业。实际上,这轮上涨以来就是这几大景气行业板块在轮流带领市场前进。如今大资金的思路是不断寻找“估值洼地”和中低价蓝筹股来进行轮番出击。电力板块作为五朵金花之一,市场号召力也是一呼百应,诸如梅雁水电(698,005,072%)(600868)等沪深300(5294795,-11724,-217%)指数是最便宜品种之一,有望成为下周大资金的首选目标,短线爆发力可观。在板块方面,本周涨幅冠军是钢铁、交通运输、汽车、煤炭等板块指数,可以明显发现,领涨大盘的就是这些景气行业。在其他景气行业中,除去金融地产是重点挤泡沫对象之外,就只有电力板块是最具蓄势待发态势。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背后需要电力作为坚实后盾,其两者是成高度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电力需求也将有更大增长。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用电量增幅达到1399%,今年上半年增速达到1556%,月度环比持续递增,由于经营环境持续向好,电力行业的利润率也在高位运行,电力公司获利能力持续增强。今年前5个月全国电力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37亿元,增长576%。电力生产业实现利润359亿元,增长408%,电力供应业实现利润 278亿元,增长863%。我们认为,随着中国重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对电力的需求将日益增长,电力企业尤其是区域性龙头企业的投资价值凸现。在证券市场方面,2006年上半年,电力板块净利润同比增长17%,而2007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数据达到426%。在燃料价格上涨、机组利用率下降的情况下实现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是电力需求的超预期增长,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整个板块方兴未艾的资产注入活动,这为板块和整个行业规模保持同步增长创造了条件。由于火电成本将受环保制约,投资水电的长江电力(2049,000,000%)、梅雁水电、桂冠电力(1408,-072,-486%)、国电电力(1570,-059,-362%)等电力公司,将得到大力发展。在经济调度方式下,华能国际(1472,-059,-385%)、国电电力、皖能电力(1815,053,301%)等电力公司将大为受益。这里我们重点推荐梅雁水电(600868)。公司去年已经成功转型水电能源行业,水力发电已经成为公司主导产业,成为广东最大的民营水电上市公司之一。另外公司还持有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粤水电(1180,020,172%)1694万股股权,以770%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二大股东,潜在投资收益可观。公司为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确定了巨额债务重组方案。一旦重组完成,公司资产质量将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白渡银矿的置换将使公司进军矿产业,具备了有色金属题材。其债务重组方案,将有望使公司资产脱胎换骨,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作为最低价的沪深300指数成份股之一,不到7元的股价极具吸引力,走势上已经走出盘局,新一轮攻势已经箭在弦上。又有12家中概股被列入预摘牌名单,中概股公司怎么证明才不会被摘牌?互联网行业真的不行了吗? 01中概股继续暴跌3月11日,对全体投资海外上市中概股的投资人来说,都是一段难以抹灭的记忆。 滴滴暴跌44%,雾芯 科技 暴跌36%,在此之前的3月10日,逸仙电商暴跌395%,贝壳暴跌239%,爱奇艺暴跌近22%。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创纪录单日-10%。3月14日,中概股在港股的表现再次刷新下限,阿里巴巴(09988HK)跌超10%,股价续刷新低。美团(03690HK)跌超15%,腾讯控股(00700HK)跌超7%。 整个恒生 科技 指数一天之内被拉下将近10个点, 9天跌掉一个茅台, 历史 罕见。此情形只能用股灾来形容。而在此之前,中概股已经历了一波又一波大跌。 从2021年开始,中概股总体跌势惨烈,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诠释了什么叫做 “大跌不言底” 。 而且这种以国家为单位的股票下跌,近二三十年只出现两个, 一个是中概股,另一个是俄罗斯的海外上市股。一年多的时间,不少个股累计跌幅惊人。 图源:格隆汇 272只在美上市的中概股,2021年以来合计有244只股票股价出现下跌,占比约九成。 这里面又有178股累计跌幅超过50%!占比约为三分之二。 其中31股累计跌幅超过90%,股价几乎跌空! 拼多多、贝壳、滴滴出行、爱奇艺2021年以来累计跌幅均已超过80%。好未来、雾芯 科技 、新东方、新蛋、金山云、涂鸦智能跌去90%以上。 市值累计跌去15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10万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呢? 相当于这一年来,中概股的市值缩水了俄罗斯一年的GDP,约等于世界第二经济体(中国)GDP的10%以上,惨烈程度可想而知。财富的建立需要一点一滴,日复一日的积累,但摧毁财富只需一朝一夕。 面对集体普跌,哪怕是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也不能幸免。 阿里巴巴上市7年半时间里:收入从525亿,增长到7172亿,增长137倍;净利润从234亿,增长到1432亿,增长62倍。 但股价却在7年半的时间里跌回原点。 02阿里巴巴与比特币人与人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也许不是生与死,也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你买的比特币,我买的阿里巴巴股票。2014年9月20日,阿里巴巴在美上市, 股价93美元;比特币当天是408美元。七年多过去,2022年3月14日, 阿里巴巴是86美元;比特币是39000美元。 人们常说,每个人离财富自由只有三只十倍股的距离。其实不尽然,也许你离财富自由,只差了在合适的时候买入比特币。 买入阿里巴巴,财富不增长,反而缩水8%;买入比特币,七年暴涨百倍,立马实现财富自由。 比特币为什么能涨这么厉害?很大概率,是因为他们正好站在了资本炒作的风口上。 从近期原因看。疫情原因,全球大放水,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与日俱增。我们都知道,黄金是非常能抗通胀的硬通货,原因无他,稀缺而已。黄金每年产量就那么多,而且总量不会增加,只有超新星爆炸才会产生黄金。 巧了, 比特币的数量也是有上限的 ,挖比特币最多只能挖出来2100万枚,而且要等到2140年才能全部挖完。也就是说比特币的数量比黄金还要少,所以基于同样的道理,在全球大通胀的背景下,比特币的稀缺优势充分体现。 可仅仅因为总量稀缺,是无法解释比特币面世十来年一路暴涨,一路走牛的行情的,原因几何? 其实,比特币真正的底层逻辑在于, 它是个很好的投机品,非常适合炒作价格。首先,比特币天生带有“货币革命”的基因,它的出现可以看成一个货币实验,也就是把货币里面的国家属性给剔除了,也就是去中心化。 从实物货币—纸质货币,下一个货币形式大概率会是虚拟货币,“货币革命”有多大的市场想象空间,不言而喻。 如此便赋予比特币无限可能性和想象力。 其次,比特币是个完美的投机品 。总量有限,高度控盘,知名度高,天生的通缩性等等。 再贱的东西,就算是一坨狗屎,一条内裤,只要有足够的热度,足够的资金进出,也能给他炒到天价。 站在风口,趋势赋能,总量稀缺,投机属性拉满,比特币自然能十倍、百倍、千倍增长。 03阿里巴巴为什么“拉胯”?在这种泥沙俱下的大环境系统性风险面前,个人、个体公司再多的折腾,也是螳臂当车。 比特币能涨上天,是顺应了大势。 阿里巴巴等中概股的下跌,也是同样的逻辑——大势不再眷顾他们。许多人以为中概股是在“杀估值”,这个预判是错误的,中概股实际上是在“杀逻辑”。除开疫情、经济下行、互联网存量见顶、国内共同富裕掀起反垄断浪潮等等因素外,拨开迷雾看本质,导致中概股一路下跌,直至股价近乎跌空的最核心因素,是政策风险。 本质是中美关系在未来的不可预见性,以及中美对抗的超高市场风险(被清算、退市)。 做好一件事,需要八方合力;搞坏一件事,只需一方拆台。川普在任内推出了一个《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它要求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必须遵守PCAOB的审计标准,需要提供审计底稿,这东西很敏感,我国证监会是不同意的。 根据《法案》细则,从2021年年报开始算起,只要不配合,就要被纳入“预摘牌名单”。 今年是第1次,如果连续3次被纳入名单,理论上美国证监会SEC很快会将公司从交易所退市。 这几天,一共有5家中国公司在披露完Q4业绩后第一次被纳入了“预摘牌名单”,这说明《法案》真的正式落地了。 他们算是给中概股进入名单开了个头,后续陆续会有大量中概股被纳入名单,上三次,就退市。 所以,中概股一跌再跌。 再换个通俗易懂的讲法: 假如你是俄罗斯人,你在乌克兰有个超市,那么现在两国交战,你的超市会怎么样,是不是命运都被捏在乌克兰手里了,就是人家乌克兰民众去你超市玩“零元购”,你也有苦说不出。 中概股现在就相当于这个超市,命运都在美国人手里。是去,是留,一切主动权,在美方;只要中美关系继续恶化,可以把你的上市公司在美国全部退市。 如果你是中概股的股东,你会怎么办? 只有立马把手里的中国公司股票全部出售,恐慌式出逃自然带来市场恐慌,一旦信心崩塌,股价跌成什么样都不奇怪。股市本身就是个信心市场! 中美脱钩加速,两个合作逐渐淡化,竞争关系日趋明显。中概股被制裁是美国的必然选择,大部分中概股在未来三年内有很高的概率将要退市,那么这些企业必然要寻找其他地方“二次上市”。 最近a股又在准备全面注册制,接海外上市中概股回家的制度障碍即将被扫清。 不管是股市,还是其他什么投资, 买的是未来,卖的是现在。当现实风险累积,未来不再可期,中概股的下跌实际已是意料之中。 中概股公司需要进一步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同时也需要把很多数据信息发送审理。对于众多中概股公司来说,中概股公司的境地其实非常尴尬。虽然很多中概股的公司本身没有任何经营问题,但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办法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所以很多中概股可能会面临退市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之下,中概股的整体走势一路暴跌,很多人也非常担心中概股的后市行情。又有12家中概股企业被列入清退名单。在5家中概股企业被列入清退名单之后,又有12家中概股企业被列入到了清退名单。在此之后,很多人预测更多的中概股企业可能会进一步面临退市危机。也正是因为中概股很有可能会随时退市,所以投资人们纷纷从中概股中撤出,这也导致中概股的整体股价出现了一系列的暴跌行情。中概股公司需要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如果想要保证中概股正常上市,中概股公司不仅需要满足相应的相应要求,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满足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具体细节。在这个细节里,中概股公司需要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同时也需要把很多公司的隐私信息发送审理。正是因为很多中概股公司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中概股公司的退市危机才会进一步爆发。中概股公司甚至需要发送自己的隐私内容。因为很多中概股公司本身属于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的隐私数据非常关键,一般也不会对外透露。在中概股公司保证正常上市的情况下,中概股公司可能会面临泄露隐私内容的风险。也正是因为有很多中概股公司不愿意这样做,如果这些公司连续三年不提交相应材料的话,中概股公司便会自动退市。在线教育股票龙头股票(在线教育龙头股票名单)由于一级市场的投资有很多保密义务,我想主要用我个人的股票投资来做例子。首先看一下
我的股票投资业绩图。下图中红色线的是“净利润”,蓝色线是
我的本金的变化,另外我还加了一个绿色的“标普500指数线” 用做业绩比较基准。大家可以看到,
我的净利润刚刚接近本金的时候,就遭遇超过1倍本金的“巨额赎回”,之后又连续遭遇两次“巨额赎回”,最多时超过3倍本金。在这样的恶劣情况之下,
我的净利润还是达到了初始本金的4倍。为避操纵数据之嫌,再啰嗦几句:1)这是我唯一一个活跃的股票账户,2)我没有依靠任何内幕消息,3)完全是我独立决策,没有别人帮助,4)不是“蒙中”一两只小盘股票,而是比较平均地持有4-5只大盘股,5)时间跨度上基本上覆盖了
我的炒股历史,盈透证券的历史报表最早只能提供到2012年的,之前微亏20%。我怎么做的呢?我的投资股票的基本逻辑,和我做风险投资的几乎是一样的:找到估值比较合理的好公司长期持有,这些公司所在市场机会潜力巨大、可持续构建壁垒、有优秀的管理团队。你可能想说,这不是废话吗,所有人都知道啊,还是因为运气吧。说老实话,确实有很多运气因素,但是把一个现象归于“运气”然后就停止思考不是一个好的思维习惯,正确的姿势是“假设有必然因素并仔细观察”。于是,我换了一个思路。我想,如果把大盘的增长和分红不计算在内,股市其实是一个“零和游戏”,有些人盈利,就一定有人亏损。既然我没有什么秘诀,那么会不会是别人的决策出了问题呢?想到这里我就研究了一下我的“交易对手”。他们都是谁呢?大致就三类:1)散户(占美国股市1/4的市值)2)被动管理
基金(各种指数
基金,占1/2的市值)3)主动管理
基金(占1/4的市值)这里面被动管理的
基金基本都是“跟风者”,散户不但跟风而且资金量太分散。我真正的交易对手,给股票定价的,是主动投资的机构投资人,也就是手握重金的
基金经理们。在观察了“交易对手”以后,我找到几个击败他们的“必然性因素”。接下来我分别讲讲我对这几个因素的观察,以及通过自己的错误获得的教训。我讲的许多概念,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面有描述和论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一看,读过的应该理解我讲的“人类本能”其实就是丹尼尔·卡尼曼说的“系统一”,我讲的“用力思考”的意思就是要调动“系统二”。一 世界已发生变化,寻找和理解下一代的“优秀”公司,需要不同的技能“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最有代表性的是巴菲特。他在本世纪初那一场高科技泡沫中坚持没有投资高科技公司,因为“不投资看不懂的公司”,为他避免了很多损失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其实他的最新的投资组合里面有两家“很老”的科技公司——IBM和AT&T,只不过他在这两家公司上亏损了15% 。当然这不影响巴菲特作为顶级投资人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他在50年前投的American Express,30年前投的可口可乐、富国银行、吉列(宝洁),到现在仍是极其优秀的公司。但是,过去20年间出现了另外一些非常优秀的高科技公司。现在全球市值前3名的公司是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和亚马逊也都进入了前10名,这几家占前10名总市值的552%。也许你要说市值里面有泡沫,但是你仔细看会发现他们占前十名总利润的比例更高,达到562%,这显然已经不是泡沫了。高科技泡沫和之后的萧条,让基金经理们发现了“需求并不刚性”、“技术壁垒不是长期壁垒”。然后他们就停止了思考。但是事实是,互联网对人类行为的改变只是来得比预计的缓慢一些,而且这些高科技公司也早就在技术壁垒之上又构建了一层又一层新的壁垒,例如微软的生态系统,Facebook的网络效应,Google的用户数据和安卓生态,等等。而要理解这些新的壁垒,需要先深刻理解用户在网络世界的需求和行为,需要一些新的、“基金经理们”并不具备的技能。所以,我有个大胆猜想:大基金的基金经理们掌握市场上的主流的资金,但是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并不适应这个世界的变化。基金经理们现在是怎么了解行业和公司呢?观察一下他们的日常行为,你会发现他们非常依赖一个“信息生态链”,这个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调研和预测机构、公司财务部门、卖方分析师、买方机构分析师。基本的流程是:1)公司财务部门发布财务数据,并引用市场调研和预测机构的“行业数据”和“行业预测”,给出自己业绩预测;2)卖方机构分析师根据各种公开信息制作“投资研究报告”,制作财务模型,给出“指导价”;3)买方机构分析师制作内部使用的“投资研究报告”,提出投资建议;4)基金经理做出投资决策。然而,在后网络时代,社会的信息传播路径、用户消费决策方式、信息基础设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导致了解许多行业和公司的“最佳方法”,发生了改变。举个例子。2013年5月,Consumer Reports发布Tesla的“完美车评”报告的第二天,我决定研究一下这个公司,于是做了两件事情。首先,我去Tesla在门洛帕克的展厅试了一下Model S这个车(那时恰好在美国出差),然后,我又花了几个小时,到网上把Tesla的各种车评、Youtube上的个人车主的提车报告、Twitter上的评价,统统看了一遍。看完了以后我下了两个结论:第一,Model S是个好车,不但在接下来一段时间供不应求,而且有机会成为一款美国的“主流车型”,第二,和这件事情的天花板相比,Tesla当时的市值还很低,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股价主要取决于社会对这个公司的关注度,以我对媒体和信息传播的理解,我认为“热度”才刚刚开始,还在“发酵期”。于是我立即就买入了它的股票(80美元左右),结果它在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涨了近三倍。(这只股票其实是“中短线”,并不是我的主要投资逻辑,我后来在210美元左右的时候清仓了Tesla,主要原因是觉得“社会关注度”已经到达顶峰,而自己对制造业、电池行业还不够了解,没有长期持有的决心。)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一个散户不可能这样去了解一家公司的产品和用户反馈,也没有手段去估算整个社会对一家公司的关注度的变化。但是现在不但可以,而且可以比大型基金的分析师做得更好、更快。我这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实际上,对于不同的公司,我是用很不一样的方法去了解的。而且我有一个原则,就是除非我觉得我对一家公司的理解超过大部分“大型基金的分析师”,我不会碰这只股票。另外,对行业的理解,基金经理们也并没有优势。我常常和同事们说,我们风险投资家是“身在世界创新之巅”。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就是我们自己绝大部分时间在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观察技术创新和消费者、企业的行为的变化来寻找结构性变革的机会。第二层,就是我们周围围绕着一大群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可能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勤奋的人,而且无时不刻不在寻找“颠覆性的机会”,包括大公司的漏洞。他们不但在观察世界的变化,而且还会做出各种创新的产品,投放到市场去测试用户,然后把观察到的用户行为和各种数据反馈给作为风险投资家的我们。这些信息的质量是极高的,给了我们一个窥探未来的窗口,也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现实世界。读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想说,那岂非你们做风险投资的炒股票都能挣很多钱?我本来也这么觉得,不过我和许多同行朋友聊,发现他们并没有很高的回报(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故意谦虚低调)。我的理解是,我们获得的信息虽然质量极高,但是投资股票还有很多别的坑,大部分人躲不过去。什么坑呢?我们继续聊下一个“必然性因素”。二 人类的本能不擅长在做决策时抵抗情绪的干扰Facebook上市的时候是38美金左右一股,很多做风险投资的朋友都买了它的股票。不过它第二天就跌破了发行价,接下来一路狂跌,最低跌到过177美金。见下图:请大家花几秒钟想象一下,在上市时买它股票的人的心情。这只股票在底部呆了一段时间后,反弹了,又跌回去,然后又反弹,然后盘整。我很多朋友都在股票回到成本价的时候,感觉“终于解套了”,松了一口气,然后把股票卖掉了。Facebook在接下来三年多的股价是这样的:为什么他们会“松了一口气”然后卖掉呢?核心原因就是他们受到了一种“非理性的情绪”的影响—— “被套了”,有点郁闷,期盼着赶紧“解套”。但公司的长期股价走势是取决于业务基本面的,和这种情绪没有逻辑关系。我在Facebook上市38美元的时候也买了一点,之后价格跌了又继续买,在跌到19美元的时候重仓买入,之后历经许多起伏都没有卖,一直到我担心WhatsApp对它的威胁才卖掉,在它并购了WhatsApp之后我又把它买回来了。我的逻辑见知乎贴"facebook社交网站会受到诸如微信等新的社交工具的影响吗"。股价的波动也会影响我的情绪,但是我的投资决策是依据自己的独立观察和对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判断,每当股票价格波动或者我有交易的冲动的时候,我都会去看看有没有新的我没有掌握的信息,重新审视一下它的基本面(例如用户增长、黏性、变现潜力),如果我的判断没有改变,而股价仅仅是因为市场情绪的波动而下跌,我反而会有“暗自庆幸”的喜悦,继续买入。另外一个情绪影响决策的典型例子是“占便宜思维”。有个著名的天使投资人让我推荐股票,我说“好未来”不错,我从23块开始一直在买进。他说对啊我也特别喜欢这家公司。然后他把这家公司深刻而准确地分析了一下。我问他,那你买了吗,他说没有,主要是市场一直不给他机会,这只股票一直在涨,从来没有调整过。这种“占便宜”的心态,让他不理性地去等待一个价格调整,结果反而错失机会。我有一个“基本世界观”,就是“纯理性的判断”是最高效的,只要“情绪”参与了决策,决策的效率就会降低。然而大量例子证明,人类的本能不擅长在做决策时抵抗情绪的干扰。不但如此,它还常常“偷懒”,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它怎么“偷懒”。三 理解真实世界需要“用力思考”,而人类的本能总是倾向于“偷懒”先分享一个我犯过的错误。朋友推荐过一只股票给我,QIWI。这是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俄罗斯公司,是“俄罗斯的支付宝”。我去找了一些投行的研究报告,发现它无论是交易金额,市占率,活跃用户数都遥遥领先竞争对手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而且它还有17万个线下终端(相当于ATM和“村淘”的电商代下单终端),壁垒很高。当时的公司股价22美金,市值大约是10亿美金,而且市盈率只有10倍多。我觉得它被严重低估,于是买入了。买入之后3、4个月就涨了近50%,于是我心中暗喜,又抓到一只“十倍股”。没过多久,QIWI就开始跌了。我很奇怪,于是研究了一下,发现是因为石油和俄罗斯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大幅下跌。我想,两个货币的汇率短期取决于消息导致的供需变化,长期取决于购买力平价,而购买力平价的变化是很缓慢很痛苦的,所以俄罗斯卢布肯定会回升。于是我继续买入。之后俄罗斯卢布果然回升了,我又心下暗喜。可是没过多久,股价又跌了,而且这一次跌个不停。我再去找各种报告,也没找到原因,于是继续持有,又过了很久,我才发现除了俄罗斯卢布的汇率还有两个别的问题1)俄罗斯出了个新政策,导致QIWI的17万个线下终端有一部分会被迫关闭,直接影响交易量;2)俄罗斯的年轻人中用QIWI的比例在降低,更多人开始用银行卡直接支付。看到这两个新信息之后,我就斩仓了。不但全部利润回吐,而且还亏了1/3。这个公司可能其实还是一个很优秀的公司,但是我真的不足够了解,而且我也没有时间去了解。说实话,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我其实并不知道。回头来看,除了一些人口、电商渗透率等统计数字,我对俄罗斯几乎一无所知。为什么我在买入和持有期间,觉得自己很懂这个公司呢?是什么东西给了我这种虚幻的安全感呢?简单地总结,就是“偷懒”是人的本能,而我的本能把我给骗了。在这里,我总结几个本能“偷懒”的例子。1 人的本能总是喜欢偷懒地依赖间接的信息,而不擅长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形式会给人虚幻的安全感。我找到的投行的报告用了大量的绘制精美的图,数据很丰富,分析很详实,很“平衡”地指出了许多风险点,而且很“厚”。这些形式上的完美,让直接相信了它的结论,也让我更加自信,而忘了我做投资决策的重要原则:我应当有信心比基金经理们更了解一家公司,否则就不要碰它。这个报告的结论本身是一个间接的信息,而它的“形式”也是一个间接的信息。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灌输各种规则和知识,这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因为“直接学习经验”比“自己总结经验”要高效太多。然而,这种便利也让我们习惯于依赖间接的信息来了解世界。比如,我们会根据一个人的穿着、声音、相貌来判断他是否值得信赖,会根据一个公司(银行)的办公室的地段和装修来决定是否和它合作,也会因为满城人没戴口罩在外面走来走去觉得“雾霾也没什么大不了”。同样原因,我们会常常简单地相信 “那么多人都这么想,那总错不了”或者“这么多年了都是这么做的,那总错不了”。我在这篇文章之初,提了几个“投资大师”的名字,目的就是让读者觉得“这些人很牛,所以这个作者应该也很牛,所以他说的东西应该也很有道理”。这种提供“间接信息”的策略通常很有效(你就承认了吧),但是其实没有逻辑的必然性,这些大师很牛不代表我牛,更加不能代表我说的有道理。2 一切的沟通都是低效的沟通,人的本能会高估语言文字的信息传递效率。我后来发现,QIWI的2013年的年报的“风险揭示”部分,白纸黑字地写了这两个风险点(参见[i]和[ii]),但是我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完全没有看到。不是我没看它的年报,而是我根本不可能注意到这些信息,即使我看到了这些文字,也不会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因为所有的招股说明书和公司年报里面都有类似的关于监管风险和用户行为变化风险的提示。事实上,人类语言的信息传递效率是非常低的。一个人在把事实转换成语言的时候,就丢失了很多信息又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另一个人在把语言转换成事实时,又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同时也会遗漏很多信息。问题在于,我们对此总是过于乐观。而且,现代社会治理、公司管理中的很多制度和规则,也是基于“语言能完美传递信息”的假设来设计的。3 人们决策所依赖的,是大脑中的一个“真实世界的投影”,这个“投影”其实大部分都是凭空想象,但是人的本能无法分辨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想象。我在中国、美国、欧洲和新加坡都生活过,但是从来没有在俄罗斯生活过。我在做研究的时候,看到很多类似人口、互联网、电商相关的数字,脑子里实际上在同步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往里“补充”,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俄罗斯的模型”,而这些经验大量地来自于我对于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和企业的观察。我其实无法分辨这个“俄罗斯的模型”中哪些来自我的想象。(顺便说一句,人的记忆其实也是这样,你无法分辨哪些是真的记忆,哪些是大脑根据别的记忆拼凑出来的东西。)4 人类的本能会偏向过于自信。在QIWI这个例子上,股价上升的时候我觉得是因为我判断准确,股价下跌的时候,我就去寻找股票被市场误判的证据。我的这种心态,导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选择性地忽略了俄罗斯卢布的汇率波动对这只股票的影响,更没有想到要去关注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复盘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买入之后的第一次股价上涨也主要是由于俄罗斯卢布汇率的驱动。许多研究证明,人常常只能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事实,选择性地忽略和自己愿望不一致的事实。然而,人总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但很难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人类的本能除了这些,还有许多别的“偷懒”的方式,例如它常常被“锚定效应”影响,它不喜欢用统计学的方式思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在《思考·快与慢》里面有深入的阐述。想克服本能偷懒的毛病,就要养成“用力思考”的习惯,用一双“怀疑一切”的眼睛来观察世界,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和错误,并时刻警惕自己在决策时被情绪和无关动机影响。有些读者看到这里,可能觉得胆战心惊,人类本能有这么多缺陷,那我还是把钱交给基金经理来管理吧,他们好歹是一个机构,一群人做决定,总比一个人做决定要更客观、更理性吧。然而,这可能是个误解。接下来我们聊一聊“集体决策”的话题。四 集体决策倾向于依靠人类本能,人类本能倾向于依靠集体决策我发现,在需要“用力思考”的情况下,一群人来做决定更加难以做到客观、理性,人越多越难。为什么呢?我们先来做个思维小游戏(纯属虚构)。请你想象一个场景,有一个五口之家决定要买一套房子。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在总价差不多的两套房子之间犹豫不决:A——交通方便,但面积较小,单价较贵,而且小区有点旧;B——楼盘比较新,面积比较大,单价便宜,但在远郊交通不方便,周边配套也不太成熟。爸爸是个理性派,考虑因素是交通便利、性价比和升值潜力,选A。妈妈是个感性派,主要考虑楼盘档次、舒适度,喜欢B。两个人意见不一致,于是妈妈提议全家讨论一下。外婆一看价格,说A的单价那么贵,还是选B吧。外公不太关心这事情,说随便你们吧,但是妈妈说不行,必须选一个,于是外公说,那我就选A吧,离我打麻将的伙计们比较近。又是平局,气氛紧张了。于是爸爸问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宝贝,说,上次我们全家去看了两套房子,我们搬到第一套(A)去好不好?小宝贝说,不要啊我不要搬家。爸爸说,不行哦,我们现在的房子住不下了必须得搬家,你选A还是选B呢?小宝贝眨了眨眼说,B。三比二,最后买了B。搬进去以后,外婆就后悔了,每天早高峰的时候要陪着外孙坐一个小时公交车去上学,然后坐车回来,下午还要去接,每天两个来回要花四五个小时。小宝贝也觉得很痛苦,于是吵着着要搬回去。爸爸就说,这可是当时你选的,你当时为啥要选B呢。小宝贝大哭,说,那天来看房子的时候楼下有一只狗狗很可爱,可是搬过来以后,就再也没见到它了!一群人做投资的决定,和这个场景其实非常像。我来总结几个特征:支持或者反对的“人数”、亮点或风险点的“数量”,常常起到决定性因素,但是往往影响结果的一两个关键因素的权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而集体讨论的时候,大部分人无法按照这个思维模式来思考。“用力思考”需要花时间,一群人讨论的时候“停顿”是很失礼的,只能依靠直觉快速而肤浅地思考。而且很多人只有自己独处的时候才能正常思考,面前有一个人,就开始有点紧张,有两个或更多人,尤其是里面有职位比自己高的,就完全无法正常思考了。还有些人在开“电话会议”的时候思考能力会下降。麻烦的是,表面上不一定看得出来。这种人在人群中比例多大我不知道,反正我自己就算一个(工作十几年了,现在好一点)。在很多集体讨论、电话会议中,我觉得自己没有想明白,就会保持沉默,有时候还会因此遭到误解。鼓励“contribute”,是一种被普遍认同的文化,但其实有很大的副作用,因为术业有专攻,对任何一个行业和一个公司有深入观察的总是少数人,大部分人都是一知半解,但是他们要么并不认为自己不懂,或者即使不懂也装懂。但是,他们的意见的权重是一样的。“什么样才是好公司”,“股价现在是贵还是便宜”,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大家表态的“基准”并不一样,综合的结论其实没有意义。很多看上去像事实的观察,例如“产品很受欢迎”,“管理团队很优秀”,其实都没有统一标准。一个人发言说的观察和论点,其他人听到耳朵里面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和稀泥的中立派”总是听上去更加客观、更加正确。大多数人其实是跟风的。直接反对,是伤面子的。总之,集体决策倾向于依靠人类本能,而人类本能喜欢“偷懒”。有的朋友可能想说,不对啊,市场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并不是“投票”来决定股票买卖的,就是基金经理决定的。确实是,但是每个人都在一个“力场”中身不由己,每一个“力场”其实都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集体决策。我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反身性力场”。股市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投票机器”。只要大多数人(资金)相信一件事(比如涨或者跌),这件事情就会发生。所以每一个参与者,都在一边观察和预测其他参与者的行为,一边影响其他参与者(用“买”和“卖”来投票)。这种思维方式在短期非常合理,但是长期来看是完全不理性的,一个公司的长期价值取决于行业特性和公司自身的业务发展,和人们相不相信它的股票会涨是基本没有关系的。人很难完全逃脱这个“力场”的束缚,我也做不到。“投资人手铐力场”。有一次我和一个管理了30亿美金的基金经理聊天。他说,我真羡慕你们做风险投资的,可以有这么长期的资金。你别看我管了30多亿美金,但是只要一个季度业绩不好,就有投资人开始撤退,有些老客户合作了十几年了,我帮他们赚了好几倍,但他们撤退起来毫不含糊。有些同行好的时候一片风光,不行的时候瞬间就完蛋。所以我50多岁了还要如履薄冰,天天盯着这些公司下一个季度的财报,一有风吹草动就得赶紧跑路,即使我知道一个公司长期的前景很好,也不敢长期持有。“职业经理人力场”。很多基金经理看上去是手握重权,但是其实他们也有老板,可能还不止一个,比如类似“首席投资官”、“首席风控官”之类的。基金越大,各种“官”就会越多,谁都得罪不起。基金经理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潜意识中需要考虑很多和投资回报本身不相关的东西。“胜利者的坟墓力场”。一个基金做得不好则已,如果做得好,必然会越来越大,资金规模大了,就需要投资更多的公司,需要招聘更多的“小基金经理”和分析师来研究这些公司,大基金经理就只能靠“投资研究报告”来了解这个世界,但是他又不敢相信这些“投资研究报告”,就变得很焦虑(自己未必能发现)。怎么解决焦虑呢?多问几个人的意见吧,最好大家集体讨论一下。“文化和人性力场”。其实我们从出生开始已经处于这种力场之中了。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表达自我的欲望是人的本性。你今天看了我这篇文章觉得我讲得有点道理,也同意“集体决策”不能完全理性,但是过两天你们小区的“业主委员会”里如果有人说“以后你们大家所有人都要听我的”,你还是会投票把他赶下台。如果在一个落后的部落,说不定这个人会被打死。在一个基金里面也是一样,一旦一个基金形成了“集体决策”文化(甚至制度),就再也改不回来了。读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心都凉了:似乎人类没救了啊,一个人决策效率不高,因为很难抵抗情绪干扰而且本能会倾向于“偷懒”,然后一群人决策效率也不高,因为群体决策倾向于依靠本能,而本能又倾向于依靠集体决策。这怎么办啊,你们蓝湖资本是怎么弄的呢?谁实话,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一方面我们限制了投资团队的人数(目前只有6个,以后也会在个位数),以降低沟通成本,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进行大量的线下一对一的沟通。我统计过,我们投的十六七个项目里面只有一个是在集体开周会的时候做的决策,其他都是“offline”决策的。按照惯例,最后还是给创业者们一些建议:保持自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常常“用力思考”而不简单地依赖于经验和直觉,让“对抗本能”成为你的本能不要轻易相信各种内部和外部的“报告”,利用数据和亲身体验来了解你的客户、员工设计组织机构的时候,要避免“群体决策”,避免关键岗位的决策受到无关动机的影响相信年轻人,重用有良好思维习惯的年轻人教育股大跌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教育行业逐渐崭露头角。在线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其灵活性和便捷性深受人们喜爱。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中,一些在线教育公司脱颖而出,成为该行业的龙头股票。笔者要提到的是中国最大的在线教育平台——新东方在线教育(NYSE:EDU)。作为在线教育行业的领军企业,新东方在线教育凭借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深厚的教学经验,成为中国数百万学子们备战考试的首选。该公司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在线直播课程、录播课程和个性化学习服务。新东方在线教育在股市上表现亮眼,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使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热门股票。网易有道(NASDAQ:EDU)也是在线教育行业的龙头股票之一。作为中国著名的互联网公司,网易有道在在线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经验积累。该公司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在线学习产品,包括网易云课堂、有道精品课、智能评测等。网易有道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用户基础,在教育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其股票表现优异,备受投资者追捧。好未来(NYSE:TAL)也是在线教育股票中的佼佼者。好未来是中国最大的K12在线教育公司之一,其旗下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如“作业帮”、“高途”等。好未来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包括在线课程、学习工具、考试等。公司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推出了“智能学习”、“人工智能教学助手”等前沿技术产品,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和用户好评。好未来的股票表现强劲,备受投资者青睐。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也为在线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线下教育的暂停,在线教育迅速成为学生和家长的首选。一些新兴在线教育公司也纷纷崭露头角,如“猿”、“学而思”等。这些公司凭借其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迅速获得了市场份额。投资者对这些新兴在线教育公司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它们有望成为在线教育行业的新星。投资者在选择在线教育股票时应谨慎对待。虽然在线教育行业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在线教育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稳定性,一旦出现技术故障或安全问题,将对用户体验和公司声誉造成严重影响。在线教育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份额有限,公司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持续的增长。在线教育股票中的龙头企业凭借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优质的教学服务,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在线教育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给投资者带来了广阔的机会。投资者在选择在线教育股票时应综合考虑行业发展趋势、公司实力以及风险因素,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好未来股票代码 教育股大跌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颁布了有关教育的新政策。在 2021 年 5 月份召开的中央会议中,强调了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压力过大的问题,并且突出强调了校外培训机构的问题,因此国家要取缔某些不合规范的校外培训机构,为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减负。许多教育股所属的上市公司正是以线下培训、在线培训为主要业务,因此大部分教育股都受到了影响。 部分教育股代码 1、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股票代码是 09901 ,股票简称为新东方; 2、 北京世纪好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的股票代码是 TAL ,股票简称为好未来; 3、 精锐国际教育集团 的股票代码是 ONE ,股票简称为精锐教育; 4、 豆神教育科技 ( 北京 ) 股份有限公司 的股票代码是 300010 ,股票简称为豆神教育; 5、 中国东方教育控股有限公司 的股票代码是 00667 ,股票简称为中国东方教育。 好未来股票代码是TAL。好未来,作为一家知名的教育科技公司,其股票代码为TAL,这代表了该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唯一标识。投资者和交易者可以通过这个代码在各大证券交易所查询好未来的股票价格、交易量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股票代码是股票市场中的基础元素,它帮助市场参与者快速准确地识别和交易特定的股票。好未来的股票代码TAL不仅代表了公司的身份,也反映了公司在教育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这个代码,投资者可以追踪好未来的市场表现,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值得注意的是,股票代码并非随意赋予,而是经过证券交易所的严格审核和分配。好未来能够获得TAL这一股票代码,也说明了该公司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和市场地位。对于关注教育科技领域或希望投资该领域的投资者来说,了解好未来的股票代码是获取市场信息和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