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实时汇率

1 美元(USD)=

7.2944 人民币(CNY)

反向汇率:1 CNY = 0.1371 USD   更新时间:2024-12-23 08:02:32

从大部分上来看基金是更容易赚到钱的,基金赚的钱要比股票少。当然不排除个别的例子,有些基金的涨幅也是很大的,而有些股票的涨幅并没有那么大,从最普遍的情况上来说,股票都是要比基金更赚钱的。比如说有一百万的资金,如果投资到股票中的话,一周可以涨40个点甚至更高。投资基金的话,一周最多也就只能涨40个点,而且是行情非常好的情况下。可以参考华尔街与美国散户大战,GME股票在短短的时间内经历了暴涨和暴跌,如果操作的好的话是可以赚到非常多的钱,甚至有人赚到了40个点。股市中每个人的资金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一般说能够赚到本金的多少个点,能够赚到10个点那就是比较厉害的,赚到20个点就属于非常厉害的了。股票不像基金,涨跌幅的幅度是非常夸张的,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在一夜之间就发生的事情。很多股民在晚上投资了一只股票,期待它涨的时候,第二天醒来发现这只股票暴跌,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股票中散户是很难赚到钱的,一般只有一成的散户能够从股票中真正赚到钱,剩下的都是在亏钱。股票中有非常多的机构,这是与散户对立的,就像华尔街和散户一样,散户的个人实力是没有机构强的,并且不能操控舆论的走向,在各方面都是不如机构的,甚至很多机构把目光就是放在散户身上,一圈圈的割韭菜。所以股票是要比基金风险要高,收益也要高的,但是从容易赚钱这方面来看基金无疑是更容易赚到钱的,这对普通人来说并没有像投资股票那么难,所以经验不足的人一般都选择投资基金。7位互联网工人自述:累就对了,毕竟只能打工到35岁金融行业这么多职能岗位,不同岗位之间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可能天差地别,选对了一步登天,选错了可能就是无底深渊。对于正在学习CFA的朋友们来说,找到合适的方向才算对得起并不便宜的学费。因此,不论是在国内或者国外,拥有CFA证书之后的职业发展,都是值得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CFA=分析师?并不我们都知道,CFA的学习体系更侧重于金融分析这一部分,加上CFA本身就携带着“金融分析师”的头衔,这令不少人都以为CFA只能从事分析师这一项工作。这其实是误解。虽然根据高顿CFA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拥有CFA持证人多的岗位是投资经理和分析师,在华尔街,像摩根大通、高盛这样的金融巨头也拥有不少专业分析师,其中不乏CFA持证人。但是,这并不代表考出CFA就只能从事分析工作。这是对CFA从业价值的一种误解。数据是死的,我们决不能因为冰冷的数据而给自己“画了圈圈”。事实上,CFA持证人能够接手的工作远远不止分析这一块,风控、财务分析、咨询顾问、资产管理、私募基金等领域都有CFA人才的用武之地。关键还是要看你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规划。 CFA能助你一臂之力,但自己找到方向更重要从事金融行业,忌讳的就是盲目跟随道听途说的“真相”去“以身试法”。CFA能够助你一臂之力,帮你迈进金融圈的门槛,但你还要思考自己更喜欢投行还是风控的工作,是否能够接受投行日夜颠倒的加班,是否喜欢做风险管理枯燥的模型搭建与测算……工作终究是自己的,尤其是金融这个靠真本事吃饭的圈子,盲目跟风并不是件明智的事情。是想一心进入心仪的投行,还是从券商的交易员慢慢做起,都取决于你对自己职业发展的定位。CFA帮你撬开了大门,后面的路还是要自己摸索着走。争取更多面试机会我们也知道,在金融行业的招聘中,学历背景和实习经历也非常重要。 然而,即便是实习,要想获得在金融机构工作的机会,也不是件容易事儿。因此,想要获得更多的面试机会,有的时候需要反向操作一下。设想一下,当两个同一学校,都是金融专业背景的同学同时投简历,要想轻易PK掉对方,并不是很容易。但是,此时如果你有通过CFA考试的经历,在第一关简历关打败对方的胜算就大很多。毕竟,在招聘官看来,你能够通过CFA考试,说明你有学习的上进心,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能力,英语也不差,和一片空白的同条件求职者比起来,自然更胜一筹。所以说,对于毕业生来说,CFA也是一把顺利进入金融圈的“利器”。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CFA的作用和价值,以此为铺垫和背景,将自己送上金融业的金字塔尖。 相关CFA内容推荐阅读 作者 | 周继凤 唐亚华 李秋涵 魏婕 金玙璠 苏琦 黎明 编辑 | 金玙璠 “早安,打工人”、“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最近“打工人”这个词火爆网络。茶余饭后,微信聊天中,甚至表情大战里,随处可见“打工人”的身影。不少人将“打工人”看作是自己的真实写照,“打工人”甚至成为了互联网人在面临职场困境和生活重担时的一场 娱乐 狂欢。 相比“社畜”、“奋斗逼”、“007”中夹杂着被压榨、低人一等、听天由命式的丧与无力感,“打工人”似乎多了点“人间清醒”、“你我都是劳动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味道,也更能描述奋斗者的奋斗气质。 你是怎么看待打工人这个词的?今天,我们和不同职业的互联网打工人一起聊聊他们的职场生涯。 有的人认为打工人就是“工具人”,劳动成果得不到尊重;有的认为“打工”意味着没有说“不”的权利,被迫接受外行指导内行,不敢反抗领导定下的过重的“KPI”;也有人一边吐槽一边打工,把苦中作乐当成打工人的必备技能;还有人觉得劳累和奋斗是打工人的常态,于是坦然接受每天打工到半夜回家;有的已经身为公司联合创始人,却做着秘书+销售的工作,到头来还是个打工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互联网打工人还有着明显的年龄焦虑,担心自己被后浪拍在沙滩上,到了35岁连工都没得打。 阳洋 | 28岁 某互联网用户运营 这是我打工五年在北京的第三份工作,上一份有些“划水”,这一份让我感觉到,我是真正的“北漂”。 “北漂”对我来说,有打工人的辛酸,但是一个励志的词。以我们长辈那代人来看,到北京就是去“打工”,这个词有点贬义,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在哪里都是工作,有些自嘲。但你要相信付出了,是会获得回报的。 我是一个不懂得拒绝的“打工人”,很听话的,老板让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管多晚,任务都要完成。 我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运营,日常工作是招募学生用户。老板给定了一个比较重的KPI,加班到11点是常有的事, 我不会认为是KPI高、工作要求不合理,只是有时候会想,“为什么我完不成”,会容易自我怀疑 ,焦虑到担心任务完成得不好就会被裁掉。 在转正前我真的很焦虑。当时任务是拓展60位用户,这就需要和一个学校社团达成合作,首先得找到一个社团的两位核心成员。任务截止最后一天,我还没有找到那两个人,我在公司死命地找,各种加QQ、打电话联系人,晚上11点公司没人了我还在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但已经来不及了,KPI没有完成。 这意味着,我很可能转正失败,那天晚上我很丧。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会选择睡一觉,醒来再做,但很多时候睡不着,睡着了也会立马被惊醒,我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捋一捋工作下一步到底还能怎么做 。 写转正评估的时候,真的有些心酸。好在我的小组长对我挺照顾的,他告诉我没事,之后再找人就行,我才顺利留了下来。 这样的压力也让我能力进步,让我感到踏实。我很期待年底项目圆满完成,能获得一个优秀团队的奖励。当然,这都是外在的,我更希望获得肯定。 作为一个打工人,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充实的,想要肯定自己的时候了 。 我知道互联网职场人的35岁魔咒,其实我也没有想一直做这行,不想一直打工的。我就想在未来两年里,靠打工攒一些积蓄,去一个二三线城市,开一个酒吧。酒吧不用很大,四五十平米就行,邀请一些歌手驻唱,我自己也会弹吉他唱歌,没事就交点朋友,想起来就觉得很美好。 圈圈 | 33岁 某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场负责人 为什么叫“打工人”?你打得过工人吗?一个996社畜,就算打得过,还要出误工费。 好了,玩个谐音梗。我打工10年了,还是很普通、不敢随便辞职的那种,在非头部互联网公司,做非核心业务,是个非核心员工,这个概括准确又心酸。 这是个5%和95%的世界, 如果你属于5%,你在参与甚至决定这个世界的走向,但如果你属于95%,你只能是打工人 。 在工作中,我被提醒是“打工人”的瞬间有很多。 我们公司部分高管或老员工有股票,公司定期会发邮件提醒大家交易窗口期是什么时候,说白了就是股票可以变现。这个邮件是发给所有人的,但我并没有股票,每次看到通知邮件的时候就很扎心。 我们做市场的,经常需要参加行业活动的晚宴, 但是只有老板能上桌,我们工作人员只能站在一边饿肚子 。 还有一次,老板约我们到外面谈方案,下午就去了,后来闹得有点不愉快,我们被老板批评责问。当时都晚上七八点了,老板说要跟下一个项目组对方案,就让我们走了,周围也没什么可吃的,我们干了一天活,就这么饿着肚子回家了。 老板有情绪自由,我们没有,我们只是“工具人”,劳动成果得不到尊重,这是老板和打工人最大的区别 。 在互联网公司打工,心酸和苦闷是常态。我一个在阿里的朋友说,如果35岁还没有到P8,就会被认为是成长性不够而淘汰。 不是我们有年龄焦虑,是互联网行业对年龄敏感和不友好,尤其是对女性 。 我们只能自我激励:生活里80%的痛苦来源于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会有100%的痛苦来源于没钱,所以在打工和没钱之间,我选择打工。打工可能会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 离35岁还有两年,我现在会留意出路,做两手准备。很多人做微商、卖保险,我觉得也不丢人。以前我看到这种完全不关心甚至很排斥,现在也会去留意这些,包括开网店、经营小红书,我会想如果换我会怎么做,怎么把自己的工作经验用到里面,也会研究别人是怎么成功的。 只要能带来收入和增长的都是好事,为此,我可以放下身段 。 田亮 | 27岁 广告公司AE 打工人说的就是我。“打工人”这个词火起来,也是因为今年找工作艰难,竞争压力大。实际上也是说明,白领和体力劳动者一样,都是普通劳动者。 我们相当于是为老板跑腿的,整天忙忙碌碌,最辛苦的是我们,但最后可能是老板买了劳斯莱斯,而我们呢,也就赚了老板的一个零头。 各大公司对接媒体的渠道非常多,所以没有看家本领的广告公司,很难生存下去。身处其中的广告人,竞争压力格外大。 我自己是AE(客户经理),需要自己厘清各个行业的情况,拓展资源建立人脉,懂得social,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还得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比如直播带货很火,不少客户都想进入,我们就必须快速了解这一行,给到客户想要的东西,更要找客户签单,然后做执行。 我们有季度KPI,大家为了拿到客户,费劲了心思。现在一个客户身边有十多家广告公司在等着,拿下一个客户难上加难,我现在谈的这个客户,从去年9月份接触到今年10月份才正式谈。我一个同事听说一个潜在客户第二天过生日,当晚蛋糕店都关门了,他挨个敲门敲了十几家蛋糕店,终于有一家破例答应赶制出一个蛋糕。我同事第二天用这个蛋糕给客户办了一个简易的生日party,客户真的被感动到,立马签下了单子。 作为乙方,我们基本上有求必应 。遇到紧急或大的项目,经常熬夜通宵,有好几次我凌晨三四点钟改完方案,第二天七点钟爬起来给客户送资料。很多杂事也要干,有一次客户需要一些纸箱子,是我撸起袖子带头粘纸箱子做物料。 我每天穿着西装奔波在各个会场、写字楼里,但时常在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哪怕是一小块隔间。对我来说,即将到来的30岁就是一个坎,在北京奋斗了几年,但感觉无论是薪资还是事业都没达到预期。 三十而立,我还远远没有立住。每天都很忙,但是产出反而不尽如人意,现在有些迷茫、有些疲惫,不知道还要不要继续在广告行业里打工。 小鹿 | 25岁 互联网公司创投项目经理 大家其实都是打工人,只不过阶层不一样,老板也是为了自己的人生打工。 每天早上九点左右,我会在闺蜜群、同事群里发,“早安打工人,今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也会用“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这个梗互相激励,开启被“压榨”的一天。 李佳琦和薇娅10月20号直播那天,我在直播间蹲到凌晨1:30左右,买到了该买的东西,然后洗了把脸,继续坐在电脑前,把没做完的工作做完才去睡。 那一刻觉得自己真是打工人本人,一边要省钱,一边完成工作才能睡觉 。 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是每天都在学习。我之前没有什么商务经验和创投背景,一开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跟上同事的脚步,后来老板就会把很多项目和活动交给我负责。 期间我真的压力很大,哭了好几次,真的是分分钟想辞职的状态。记得一次活动当天,我是负责人,早上6点起床,早饭也没吃,冒着暴雨坐一个多小时地铁赶到活动场地,给嘉宾们准备早餐。全部都准备好之后,自己饿得要死,那时候觉得自己哪是社畜,就是奴隶。 但是后来,老板说我这几个活动完成的非常好,比他预期的还要好,我突然就觉得之前的那些经历也没那么艰难了。 苦中作乐是一个成熟的打工人必备的技能。 我们同事间有一个吐槽群,有的时候老板一边开会,大家一边打字吐槽,有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笑出来,然后要立马憋回去 ,因为被老板发现又是一顿骂。我们同事私下非常团结,周末经常约着看**、吃饭、唱歌,一起排解压力。 虽然在不断成长,但年龄焦虑越来越明显。昨天凌晨一点多,我写PPT的时候还在想,我到了35岁之后,该走向哪个地方? 根据我之前找工作的经历,职场对女性并不友好。有面试到最后一轮,因为我有男朋友就把我pass掉的,也有要求以拼酒去拿订单的。我想了两种方式,在互联网公司做一个中层,或者去创业。因为市场总在不断地涌现新需求,以后如果有好的项目我可能会考虑创业。 苏达熙 | 25岁 大厂UI设计 我经常问自己“累吗?”累!累就对了,因为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我从加入这家公司起,基本没有十点半下过班, 常态就是每天打工到半夜11点回家 。 公司不会要求你加班,只会告诉你“这些东西什么时间要”,你到时间给到就行,所以都是自觉式加班。 但回想一下, 我刚毕业那会,心气高,那时候干平面设计,不愿意做量多、又没什么水准的图 。 “打工人”梗火了以后,我有时候工作群里会发“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打工才是”的表情包,我更多是给朋友发,一早会发“早安打工人”的图, 吐槽工作的时候,就发一个“加油,打工人”互相激励一下 。 现在整个团队忙了两个多月,APP终于要上线了,你觉得它结束了,但其实是另外一个开始,马上又要开始迭代优化,或者直接开始新的项目。我的工作是卡在产品和技术中间,产品经理给的东西,我要尽量往前赶,给技术开发留时间。 这是一个专业人应该有的态度,但是就怕小公司分工不明确或工作协作不好,产品经理和技术的时间很富裕,但是设计卡在中间,留的时间特别短,东西又要得急。 我之前的公司对设计并不看重,而且也不懂。现在的公司就很好,比如产品经理没想到的,但我做设计,通过反推发现有逻辑不通的地方跟他沟通,可能他就会接纳我的意见。 但是另一面, 在大厂工作压力很大,因为身边的同事都特别厉害,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 其他从大厂出来的同事都做过独立项目,我上一份工作是在小公司做平面设计,工作内容属于前不用管,后不用管,只管中间环节,比如告诉我“需要一个什么图”,我就去做,每天就是改图。 我转行做UI设计,相当于从头再来,领导带着走一遍之后,基本要自学逻辑。我和现在同事的工作经历、工作经验甚至工作能力都不同,每天会处在焦虑中,其实很影响工作状态。 但只要在职场一天就有一天的焦虑, 就算开公司当老板也是做乙方,一样是打工人 。除非有一天我退休了,可能才能摆脱。有因就有果,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退休前把基础打好。 唯一的不满足是,我现在因为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好在父母也不催了,也让我好好搞事业。 阿乐 | 28岁 金融上市公司产品经理 我对打工人的表情包挺无感的,因为 心里早就默认自己是进城务工的打工人了,像咱们这种三线半小城的“乡镇男孩”,还需要再集体自嘲吗 ? 特别是当你身处一家大公司,公司的喜,跟你没有关系,公司一旦业绩不好,你会是第一个感受到——因为福利或年终奖立马见少。 再加上我是产品经理,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当任何人似乎都能给你提一堆想法,而这些其实都在你规划中或是脑海中,但因为种种合规的要求或其他原因不能做的时候, 看着“外行指导内行做事”,你也就只能自嘲“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了 。 打工人,不代表工作不认真或不上心, 主要是没有主导权和选择权,没有说“不”的权利,有的时候更怕自己不被需要 。 我在一家上市的金融公司工作,做的是面向内部的系统,相对C端产品来讲,用户量不是特别大,数据和反馈也不会特别直观。公司又偏销售导向,业务偏线下,线上系统本就不是最主要的部分,客户有什么问题会直接找业务经理或理财师,大家对APP的需求不是特别高。 抛开协作难、互相扯皮这类大公司病,我们组面向整个事业群,需要和不同的业务线对接,这会造成一个问题:我们常做规划,但规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两个月前订好的方案,产品上线时,业务推进的形式从A变成B,公司业务先行,我们就很被动。 同时,但凡涉及到金融的业务,合规永远是第一要素,那产品部门几乎没有发挥的余地,上面怎么规定交易流程,我们就怎么做。久而久之,公司的疑难杂症就全部推到我们组了,我现在的工作状态是“非正常产品经理”。 互联网聚集起来的更多是新兴人类和新兴行业,当我身边越来越多00后入行,甚至比我工资还高,压力自然就有了。 我不能一辈子都画原形,产品总监就那么几个,加上产品经理本身就是一个新兴行业, 现在超过40岁的产品经理几乎没有。35岁以后我会怎么样,向上走应该怎么走?其实整个行业都还在 探索 。 我现在已经很久没有过彻底放松的时间了,就算是假期,脑子里还会想着工作和家里的琐事。 最近最轻松的一次,是蜜月旅行中吃到了一顿非常好吃的钵钵鸡 。 美食 治愈心灵,远离工作,那边物价又低,那一刻真的放空了一次。 季鹏 | 34岁 某互联网公司早期员工 五年前,一个老朋友给我打电话,要我来北京,说他创业了,公司未来要上市,邀请我加入。当时我在一个二线城市打工,打了好几年打不动了,一激动,就加入了。 当时公司没几个人,大家不领工资,估计是为了激励我们几个早期加入的朋友,给了我一个“联合创始人”的身份,以及很少的股权。当时我觉得自己开始创业了。 干了这么多年,公司倒是没上市,项目倒是黄了不少。更关键的,我觉得自己不是创业者,而是一个打工人。 以前我以为我是来改变世界的,是站在台上发表演讲的,是在年轻员工面前吹牛的,后来事实是,我每天要给CEO做PPT,出去跑业务,给客户端茶送水,给公司员工点外卖,甚至办公室的保洁也是我来负责。 最开始是让我负责市场,但其实什么都做,除了拍板做决策的不是我 。 一回老家,家里人问我在北京做啥生意,平时都干啥,我说有时候要做PPT,还要出去跑客户。他们问,你这不是秘书+销售吗,当老板还做这些?我说我不是老板,我只是个打工的。 创始人很强势,我们这些所谓的联合创始人,打工心态很严重。毕竟,公司不是你注册的,商业模式不是你想出来的,主要的资金也不是你提供的,你也只有很小比例的股份。 你是在给自己创业,给别人打工 。 以前我印象中的打工,是扛着铺盖坐绿皮火车去大城市搬砖,现在我觉得,大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打工。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每个人就像一颗螺丝钉,在其他人给你设定好的轨道里行走,这是大部分人的生存现状。 来北京之前,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了好几年,做到了业务岗的中层,在南方一座小城市买了房。本来是打算回老家的,在小城市当个公务员,上上班、喝喝茶、吃吃海鲜,还是挺惬意的。在家里你自己就是老板,即便是出去上班,大家都是当地人,生活节奏很慢,也不会有那么严重的压榨感。来北京后,熟人 社会 变成了陌生人 社会 , 社会 分层更加明显,也没有那么浓的生活气息。 在北京漂了这么多年,一转眼快35岁了,创业啥也没创出来。回老家,打工也打不了了,考公务员受年龄限制,都只招年轻人。更关键的是,创业听起来有光环,家里人觉得你自己当老板了,做大生意了,未来就是上市公司老板,现在回老家去,总有一种败退而归的感觉。 我也想过退出,找一家互联网公司正儿八经地打工,但35岁的互联网人,在大城市的互联网世界里没有任何优势,后浪早就把你拍在沙滩上了。 题图来源于深燃。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圈圈、阳洋、田亮、小鹿、苏达熙、阿乐、季鹏为化名。